主页 > 头条 > 索罗斯,一个被称为“打垮英格兰银行的人”;一个让韩国直接国家破产

索罗斯,一个被称为“打垮英格兰银行的人”;一个让韩国直接国家破产

佚名 头条 2022年02月16日

索罗斯,一个被称为“打破英格兰银行的人”的人;一个让韩国直接破产、东南亚国家哀号不断的金融巨头,他一生的传奇经历几乎都是建立在其他国家的痛苦之上。

但就是这样一个在资本市场上呼风唤雨,让很多国家改变主意的投机者,他也不是很得胜。

在索罗斯利用金融手段收割他国经济的历史上,有过两次非常大的失败。第一次是1997年港股被封的时候,被我国封杀,最后损失超过10亿美元。

第二次是在1998年加拿大28群哪里找呢?,他在试图收割俄罗斯金融市场时,被俄罗斯“打死”,直接损失了30亿。

这很好奇。索罗斯因为祖国的全力支持而在香港落入沙中。

1998年,俄罗斯经济处于二战以来的最低点。为什么不但抵制索罗斯的收割,反而让他损失惨重?

索罗斯金融抢劫的真相

作为国际市场的金融投机者,索罗斯收割他国经济的策略主要是通过对该国货币汇率和股市的投机来实现的。

为此,首先必须满足两个先决条件。

一是国家金融市场必须自由,外资可以自由进出。像朝鲜这样封闭的国家,根本不允许外资进入,自然没有被国际资本收割的机会。

第二点,国家或地区的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应该比较繁荣,有大量的民间资本投资股票市场或外汇市场。

这更好理解。财富不会凭空产生或消失,只会在不同持有者之间转移。索罗斯想通过金融市场赚钱,本质上就是把其他投资者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

比如索罗斯对香港金融市场的攻击,本质上就是利用股市,把香港人和香港政府的钱都塞进了自己的口袋。

如果港股和汇市不繁荣,这场博弈没人会参与,索罗斯自然也赚不到钱。

那么1998年索罗斯攻击俄罗斯金融市场的时候,这两个条件满足了吗?

首先,从市场自由的角度来看,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被欧美忽悠,采取了所谓的“休克疗法”。

这导致大量俄罗斯国有资产被寡头侵占。国家没有钱,要发展经济,只能严重依赖外资。这种情况下,生怕别人的国际资本进不来俄罗斯主动撤军 全球股市喜迎反弹,国际游资自然是管不了的。

因此,从市场自由度来看,当时俄罗斯的外汇市场非常自由,满足了第一个前提。

但就股市和外汇市场的繁荣程度而言,1998年俄罗斯处于经济最低时期。普通俄罗斯人连吃饭都有问题。谁有钱投资外汇和股市?

当时,活跃在俄罗斯股市和外汇市场的大部分是外资。和索罗斯一样,这些资本都是来赚快钱的,狙击他们,属于国际游资内讧。

每个人都是千年老狐狸。在内战的时候,索罗斯未必能取胜,很容易被围攻。而且,这不是索罗斯的目的。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当时的俄罗斯金融市场并不具备被索罗斯收割的先决条件。

事实上,索罗斯进入俄罗斯金融市场就是为了抄底。

这其实很好理解。经过几年的休克治疗,俄罗斯经济濒临崩溃,所有资产都严重贬值,几近破产。

同时,俄罗斯的大国基础依然存在。其丰富的国内资源、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发达的重工业基础依然存在。

这些基本条件决定了俄罗斯经济不能永远低迷。只要俄罗斯人恢复过来怎么找PC蛋蛋玩家群,意识到所谓的“休克疗法”是一场骗局,政府开始规范市场,使经济正常化,那么其整体经济形势必然会大幅上涨。

基于这个前提,索罗斯并不是在做空俄罗斯金融市场,而是在做空。简单来说,他看好俄罗斯经济的未来发展,在底部买入大量俄罗斯资产,等待俄罗斯经济回暖,索罗斯可以大赚一笔。

到时候,狙击俄罗斯股市自然会更有效果。

后来,普京上台后,俄罗斯经济迅速复苏。从2000年左右到2014年,俄罗斯人均GDP仅用了十年时间就上升到了1.6万美元,比今天的我国还要高。

这足以证明怎么找PC蛋蛋微信群平台,索罗斯当时在俄罗斯“做多”的想法是对的。

总而言之,当时的俄罗斯是索罗斯收获的目标之一,但这次收获是为未来做好准备的。1998年不是索罗斯计划的收获时间。

这是一个问题。如果是这样,为什么更早收获?

二、在脚上开枪

就像种庄稼一样。有播种和收获的季节。

对索罗斯来说,1998年的俄罗斯是他刚刚种下的作物,还没有收割,为什么要提前收割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有点搞笑。是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国际游资。东南亚、韩国等市场的收割行为直接引起了俄罗斯金融市场的恐慌,迫使索罗斯提前收割。

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危机从泰国开始,席卷东南亚,继而波及韩国,最终导致韩国直辖国破产。

索罗斯自然发了财,但也有连锁反应。韩国国内经济危机迫使大量投资俄罗斯的韩国资本撤出,引发恐慌,其他国家的资本也开始撤出俄罗斯。

整个俄罗斯外汇市场顿时一片惨淡。当然,对于已经处于低谷的俄罗斯经济来说,情况更糟。

但对于索罗斯来说,这也不是什么好事。

如前所述,当时的索罗斯看好俄罗斯未来的经济发展,在俄罗斯“做多”。所以在俄罗斯有很多投资。

于是,韩国资本率先撤出,其他国家的热钱也开始撤出。俄罗斯经济遭受重创,索罗斯在俄罗斯多做事赚钱的梦想也破灭了。

他本来是想先支持俄罗斯经济,然后再收割,这样自己能多赚一点。这样一来,其他外资纷纷开始撤离,俄罗斯的收获也无法实现。反而成为了一个接盘侠,一个有待收获的角色。

这样一来,为了尽可能减少损失,索罗斯只能从俄罗斯撤出资金,提前开始收割尚未长成的“庄稼”。

如果真让索罗斯和国际资本安全撤出,那么俄罗斯经济必然崩溃。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明白了,在1998年席卷亚洲的金融危机中,索罗斯和他所代表的国际游资仅从韩国金融市场就赚了100亿美元,导致韩国国家破产。

这是1998年,当时俄罗斯的GDP只有2000亿美元左右。如果索罗斯像韩国一样被收割,已经不堪重负的俄罗斯经济肯定会彻底崩溃。

那么,俄罗斯是如何避免被收割的命运,反而让索罗斯付出了30亿的代价呢?

砸烂自己的锅,让别人没有食物可以抢

要理解俄罗斯是如何避免被索罗斯收割的命运,反而让索罗斯损失了30亿美元,首先要从索罗斯为什么能在别国眼中赚钱说起。

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家是一台暴力机器,是统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例如,在资本主义国家,统治阶级是资本家,国家保护他们的利益,任何伤害他们的人都将面临警察甚至军队的镇压。

在社会主义国家,统治阶级是以工农为代表的无产阶级。任何损害无产阶级利益的人,自然会受到打击。

从这个角度来看,索罗斯再厉害,他也只是一个人。为什么他能在别国政府眼皮底下掠夺别国财富而安然离去?

说的不好,当你赚完钱想走的时候,我冻结你的银行账户,不让你走。这很容易做到。那么为什么国家不这样做呢?

这要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是泰国、韩国等小国。他们国小民弱,对付一个索罗斯并不难,但在索罗斯的背后,却是欧美发达国家的资本家。如果他们的财富被强行剥夺,必然会被美国打压。因此,小国不敢对索罗斯动手。

第二个角度是,英国这样的大国不怕区区一个索罗斯,但攻击索罗斯会损害英国的国际公信力。

发达国家从世界吸血的方式就是通过所谓的自由市场。他们通过血腥的原始积累掌握了资本,把发展中国家变成了自己的“工人”,让他们躺在家里也能赚钱。

如果不允许索罗斯在面临危险的情况下像这样从英国掠夺国际热钱。

所以,被索罗斯收割的大部分国家都知道,索罗斯是在通过金融危机掠夺本国财富,却对他无能为力。

但这不适用于俄罗斯。

首先,从国家规模来看,俄罗斯经济不好,但军事实力强大,不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

其次,从经济上看,到了1998年,俄罗斯经济已经快崩溃了,现在已经活不下去了,何谈长远利益。

再者,俄罗斯是资源输出国,与外国的经济关系主要以买卖资源、军火等形式俄罗斯主动撤军 全球股市喜迎反弹,对外贸易形式相对简单。

从武器出口的角度来看,那些敢从俄罗斯购买武器的人,根本不在乎美国的制裁。从能源贸易的角度来看,这个东西是刚需,全球总量有限。不买俄罗斯的,其他国家的能源价格就得涨,欧美就吃亏。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俄罗斯并不惧怕任何经济信誉问题。第一手付款并首先交付是一件大事。我有油,我什么都怕。

基于以上原因,俄罗斯让索罗斯落入沙中,损失惨重的方法其实很简单。也就是在发现国际游资撤离有点严重的时候,主动让卢布大贬值,然后直接冻结了外汇市场。

索罗斯和他所代表的国际游资想了很多办法从俄罗斯碗里掠夺财富,但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还没来得及做,俄罗斯就砸锅了,更别说在俄罗斯赚钱了. 钱没了,钱就剩下了。

仅此一战,国际游资至少损失300亿美元PC蛋蛋群玩家群大全,索罗斯本人损失30亿美元,损失惨重。

结语

从俄罗斯的角度来看哪里PC蛋蛋群,当年的选择其实对俄罗斯吸引外资非常不利。

原因很简单,其他国家的资本,看到俄罗斯出了问题,直接冻结外汇市场,以后谁还敢在俄罗斯投资资金?

作为一个欠发达国家,要想发展,吸引外资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办法吸引外资,就意味着你的发展速度无法提高,也没有办法更好地融入全球市场。

到目前为止,俄罗斯经济只能靠能源产业来支撑,在其他领域还没有办法有所建树。这是有原因的。

但退后一步,1998年的俄罗斯并不关心吸引投资。在国内寡头泛滥和国外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经济脆弱的俄罗斯一不小心就注定要失败,没有前途可言。

相反,如果像索罗斯这样的“鳄鱼”直接死在自己的池塘里,政府就会多出300亿多的资金,就能挽救民生,更有实力应对问题。寡头。

普京可以迅速稳定俄罗斯国内局势,让寡头们低头。也不是没有这300亿资金的帮助。

从这个角度来看,利大于弊。

但无论如何,俄罗斯的失败对于资本掠夺者索罗斯来说,绝对是一个非常惨痛的教训。

资本不是万能的,至少面对俄罗斯这样的大国,索罗斯这样的所谓“金融鳄鱼”,不踩你就是巨鳄。真想用状态机来踩你,你这小泥鳅,逃也难,更别提洗劫了

财富。

广告位
标签: 金融   索罗斯   英格兰银行